记者 毛华敏 □ 牛夏风
小餐饮数量多、流动性大、卫生条件差等监管问题在全国都普遍存在。面对“三小一摊”监管难,全部取缔又不可能的境地,浙江省市场监管部门在“三小一摊”监管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探索出了符合浙江发展实际的经验模式。
据了解,2017年5月1日,浙江实施《浙江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店小食杂店和食品摊贩登记管理规定》,对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店、小食杂店和食品摊贩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规范。《规定》对小餐饮进行了明确定义:有固定场所,使用面积不足50平方米,经济内容简单,对主体不加限制。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店、小食杂店和食品摊贩符合条件的,即可进行生产经营备案登记,而无须再申请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
准入门槛降低 破解“办证难”
美团点评、餐饮老板内参联合发布的《中国餐饮报告2019》:“小吃快餐是最大品类,无论在一线、新一线城市,还是在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小吃品类崛起的速度非常快,人均消费金额也在升级……而且,小吃快餐是标准化、供应链发展最有潜力的品类,会为很多餐饮创业者提供一个非常肥沃的土壤。”
在规定实施之前,因房屋权属等非食品安全因素门槛高导致“办证难”,一些小餐饮店的经营者很难拥有属于自己的经营证件,永康烧饼的经营者郑老板,对此深有体会。
郑老板早在2008年就从老家永康来到杭州做永康烧饼,“那时候在四季青那边,是跟别人的面馆合租的”,郑老板坦言那时候办证很困难,对店铺大小、位置各个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如今,郑老板已经拥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店,在仅有8平方米的小店里,郑老板每天能卖出400多个烧饼,郑老板欣喜地说:“这样我以后就不麻烦的,以前总的来说跟别人合租不方便一点。”,
记者发现,在郑老板店里挂出的登记证上面并没有显示有效期,“这个证是长期的,没有年限的,相当于营业证和卫生许可证二合一了,”郑老板表示证件不设期限以后,也减去了换证的麻烦。郑老板有了自己的经营登记证,烧饼生意也越做越稳定,还有了开分店的打算,“现在在找另外一个地方,想再开家分店”,郑老板对记者说道。
“三小一摊”食品生产经营登记证的实施是市场监管部门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创新举措,不仅降低了准入门槛极大地方便了食品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等经营者,又进一步加强了市场监管部门对食品经营主体的分层分类登记管理,提高了监管效率。
同时,顺应网络经济发展,浙江省还允许登记的小餐饮在网络上经营,只要在登记备案材料中加以说明,标注网络经营即可。浙江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既能支持新生事物的发展,又能使监管部门根据备案材料和登记情况开展有效监管。截止到2018年10月底,浙江全省备案登记的小餐饮有16万多家,在网络上经营的有4万多家。
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孙娟娟研究员表示,通过对小餐饮等经营业态采取登记备案制度管理,依法允许取得登记的小餐饮从事网络食品交易和线下经营,对整个餐饮行业的良性发展具有正向作用,对提升食品安全水平也很有帮助。这些量体裁衣式的做法体现了在食品安全科学治理上的积极实践和探索。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减少食品安全隐患
如何有效监管小餐饮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据了解,浙江省监管部门通过加强对小餐饮的事中事后监管,并明确监管部门要在小餐饮进行备案登记之后的一个月内,对其食品安全保障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并依据具体的备案登记情况,重点检查经营场所面积、安全状况以及是否存在禁止经营等问题。
从去年开始,李老板夫妻二人开始在杭州经营一家24平方米的小店,主营盖浇饭、水饺等家常便饭,店面虽然不大,但十分整洁干净。“清洁这块,每天要花四个小时”,李老板表示每天除了营业时间还要花一大部分时间来进行清洁工作。
据了解,像李老板这样的小餐饮店想要获得生产经营登记证,除了对经营范围有要求外,卫生、消防、环保等方面也要符合规范。
记者观察到,李老板并不大的厨房里还陈列着消毒柜、保鲜柜,“卫生这块我们控制得比较牢,像年糕、米粉这些放在外面都有灰尘的,都要放在保鲜柜里。”李老表示,除了保证食材的干净,还要注意环保。“油烟排放要通过净化,每三到四个月还要对油烟机清洗,”李老板告诉记者。
浙江在小餐饮监管方面还进行了创新,在全国范围内首次以立法方式明确了“双随机”抽查。与此同时,主管部门积极梳理小餐饮的监管清单,制定监管标准,推进市场领域按标准监管、一次到位的抽查模式,大大提升了小餐饮的监管效率。
“现在的检查更合规了,还会有便衣随机来突击检查,遇到问题立马公示,”李老板面对监察部门的随机检查很是坦然,并表示平时自己非常注意这些方面,上次还获得了“优秀商家”的称号。
“三小一摊”在过去一个时期曾给人“脏乱差”、“低散乱”的印象。而浙江各监管部门积极破解小餐饮治理之道,持续深化食品经营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大力优化营商环境,着力解决基层执法热点难点,助力提升小餐饮规范发展水平,促进餐饮行业的规范发展。
来源消费日报网